我們在日常的學習中,更多的是關注記住知識和學習方法,然而,如果沒有興趣,學習注定不能持久,就像在完成任務一樣。
![]() 達爾文從小就對大自然充滿了濃厚的興趣,這種興趣激發了他去探索大自然奧秘的極大熱情。他開始到郊外收集各種動植物,然后認真地制作成標本。中學畢業后,達爾文應父親的要求去了愛丁堡大學學習醫學,因實在沒興趣而中斷了學業,后來又轉入劍橋大學學習神學。但達爾文仍然把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花在了閱讀生物學書籍和采集動植物標本上。他曾在自傳中回憶說:“在劍橋的時候,沒有一項工作比收集甲蟲使我更為熱心,更感興趣了。”后來,也正是這種對生物學的強烈興趣驅使他在1883年登上“貝格爾”號軍艦,開始了舉世聞名的環球考察,最終出版了他的巨著《物種起源》。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達爾文所取得的成就與他對生物學的濃厚興趣是分不開的。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習興趣促進了學習成功,學習上的成功又會提高學習興趣,這是良性循環;反之,對學習厭膩,學習必然失敗,學習失敗又加重學習上的厭膩感,形成惡性循環。因此,我們在這里有必要討論如何打破這種怪圈,讓學習形成良性循環。 有的同學說,我就是對XXX沒有興趣,怎么辦? 其實,學習興趣是既可以改變,也是可以培養的,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大音樂家貝多芬,幼年時期對音樂并不是很感興趣的,他父親聘請當時最有名的音樂家來教他鋼琴和小提琴,并經過他自己的刻苦努力,他才對音樂產生了興趣,終于成為舉世聞名的音樂大師。因而,任何學習的興趣都是可以培養的。 在現實中,我們需要學習的課程往往不只一門,各門課程不一定都使自己感興趣。即使在自己最感興趣的學科中,也不是所有內容都是有趣得使自己樂意去學。甚至有人認為,在學習中,并不是一切都可以做到富有趣味的,其中必然會有、而且是應該有一些枯燥的東西。顯然,對于那些我們興趣不大,而又必須學習的東西,只有設法培養起自己的學習興趣。 |